在拓展培训过程中,游戏是一种重要的形式;在一个拓展教练和培训师扎堆的群里看到大家讨论一个话题:在游戏执行过程中学员的注意力产生“游离”应当如何处理?这是个好问题,也是个在现实中棘手的问题;用更专业的游戏术语来表达就是:在游戏过程中的“玩家失控”状态如何应对?基于体验式学习的基础理论,试着从一个更高层次的视角来解答下这个问题。
首先来看“玩家失控”状态可能的形成原因:
1、外部要素(天气、场地条件、时间安排等)的影响,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;这当然并不是说这些因素可以忽略,恰恰相反,外部要素是体验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,不在此展开。
2、游戏本身(含培训师)要素的影响,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大方向:游戏思维方式、游戏执行与培训师引导能力。
1)游戏思维方式。根据不同拓展游戏的规则设定方式,游戏思维主要分为决策与博弈两大类(当然有人会说两者不可分割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在此不做辩驳,你开心就好);前者更多地是依靠玩家个人(或小组或全体)根据游戏规则思考得出行动解决方案,后者则依靠玩家(个人或小组)依据其他玩家(个人或小组)的行为表现思考得出行动解决方案。
好的游戏应当以博弈的成分为主!在拓展游戏执行现场,拓展培训师是规则的化身和监督执行者,决策类游戏项目更容易将学员和我们放在对立的位置上;在拓展游戏执行过程中,学员挑战规则、钻规则漏洞、找培训师麻烦对大家来说是家常便饭吧?但是你主持一场两人背对背的“剪刀石头布”,就没人能找你麻烦。同样的,将学员的注意力聚焦在其他玩家身上而不是在游戏规则本身,是避免学员注意力产生“游离”的重要前提,这需要身为培训师的你,在课程开始前就根据客户方的需求精心选择“好的游戏”,从源头上避免产生“玩家失控”的状态。
2)拓展游戏执行。拓展游戏是否好玩的背后其实是“心流”理论和“时间膨胀”理论。在花前月下,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,在假期前上班的最后几小时,时光总感觉特别长;游戏的难度决定了玩家能否产生“心流”,太简单或太难,都会影响玩家的参与感、挫折感、成就感。
根据现场学员的表现,通过调整游戏规则来改变游戏的难度是解决“玩家失控”状态的一种选择。一个好的拓展游戏一定有很多种玩法!学员是交易型参与还是情感型参与,是实际参与还是虚拟参与决定了学员产生“玩家失控”现象的几率。我反对当学员产生“游离”状态时停下来休息或更换项目的解决方法,那是一种无法面对挑战的逃避,一个培训师如果用这类方法应对学员的“游离”,自身将难以获得真正的成长。
3)培训师引导能力。培训师引导能力的核心是引导技术,也可以说是某种提问技术。体验式学习领域知名的引导技术有“3what”和“4F”,各位有兴趣可以自行百度;引导本身就是一个将游戏项目链接实际工作/生活场景,将游戏所得迁移的过程。培训师在游戏项目执行过程中,要能够将游戏的核心要素(目标、玩家、规则、反馈等)系统结合起来,结合的过程就是我们秉持工匠精神,在体验式学习的道路上不断精进的过程。
学员产生“游离”状态,作为拓展培训师或教练,我们应当首先从自身寻找原因和解决方案;体验式学习是建构性的,学员可以尝试TA想尝试的任何行为,理解这些行为是如何运行的,并发展出属于TA自己的技巧,最终在体验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行动理论。
如果我们能选择“好的游戏”,在游戏执行过程中将游戏核心要素系统结合,加上后期的有力引导,就能帮助学员体会到体验式学习的价值。亚里士多德说过:人类的天性都渴望学习!